德令哈戈壁

Make every day count.

无题——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

学沫就是德令哈~^_^
第一篇投稿的读后感,自己先收了!

沉淀书会:

文/学沫


会看这本书是因为一部电影——《白日焰火》。记得当时豆瓣上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它的剧情有抄袭他作的痕迹,其中就包括这本《嫌疑人X的献身》。抄袭之说倒没有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反而因此对大家口中的这部小说有了些好奇。


《嫌疑人X的献身》讲的是一个数学天才,在得知心爱的女人失手杀人之后,用他强大的逻辑布下了一个巧妙的陷阱,帮助她摆脱了警察的追查的故事。为了还没看又想去看的朋友,我就不剧透更多啦。总之,作为一本侦探小说,就情节的巧妙,悬念的设置,逻辑的严密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近乎完美了。作者真是一个高超的叙述者,在平淡的字句中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布下天罗地网。在读的过程中,我就一直有种紧绷的困惑感,比如,为什么凶手既然已经把受害者的指纹烧掉却没有擦掉他(受害者)留在案发现场自行车上的指纹;为什么作者明明就想要隐瞒受害者的身份却又把杀人案与新车的盗窃案联系在了一起(毕竟如果要用车,投旧车远比投一辆刚买来的新车安全);为什么真正的案发时间明明好像并不是警察们所以为的那样而警察却又是通过科学的验尸分析得出的这个时间……这一个有一个看似平淡,却又刁钻地相互矛盾着的小细节搅得我一刻都不得安宁。然而,当真相揭露的时候,你却不得不感叹作者的苦心。这些细节可谓是无一处闲笔,就这样依着男主精确的计算一点一点交织成网,困住了警察,也困住了读者。许多侦探小说都喜欢设置一个共同的悬念——凶手是谁?这篇却是在开篇就把凶手暴露在了阳光下,这是一种大胆,也是一种野心。它的悬念在于如何遮蔽犯罪的这个过程,在于这些怪异细节背后的因果关系,在于这环环相扣的情节之下的一整条逻辑链。不得不说,东野圭吾做得很成功,很出色。


当然,上面的分析是基于一本侦探小说来说的,虽然它本身就只是一篇侦探小说,如此,我下面的话可能有点吹毛求疵了。可我始终认为,一部出色的小说,无论它的情节,叙述技巧还是语言文字如何出彩,这些毕竟都只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它要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要给人带来感动。记得有一个老师曾经说过,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看当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流泪。如果你流泪了,那至少对你来说,这已经算是一部好电影了。我觉得这个标准用在书上也很合适。这本小说,在我看来,男主(石神)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整部小说都在刻画着这个主人公,也因他而展开。男主的性格,理性,情感(对女主的爱情)串联起了整个小说,可以说,这是隐藏在情节发展背后的更深层的有机线索。然而,通篇读下来,我却没能真正在脑海中刻画出男主的样子。在对案件设置的巧妙上我叹服的对象也首先是作者,而并不是作者笔下的这个布局出整出案件的男主人公。他的光彩比起案件本身来似乎是有点暗淡了。我觉得原因可能是作者在塑造人物上的笔力稍欠于情节叙述的缘故。(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啦,大家随便看看就好,不要较真)也因为,这个全书致力于塑造的人物没能打动到我,对我来说,这本书多少还是欠了点直击心灵的力量。


说到这里,我想回过头谈一谈《白日焰火》。很喜欢这部电影,也认为它获金熊奖算是实至名归。在情节上它确实和《嫌疑人X的献身》有些像,但是,要说抄袭我却不认同。首先,就情节来说,也只是有些相似而已(都存在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顶罪这样的框架),具体的情节却差之千里。上面已经说过,《嫌疑人》的情节重心主要在于一个逻辑的因果链,而《白日焰火》,它其实没什么因果链,它就案件这部分的情节安排薄弱而简陋,和《嫌疑人》根本不可比类。其次,《嫌疑人》它是一部侦探小说,而《白日焰火》我觉得它只是一部披着刑侦外衣的文艺片。案件在这里只是一种手段和因素,远不如在《嫌疑人》中那么重要。它的重点在塑造一个氛围,刻画一种情感和揭示一种命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嫌疑人》的主人公是男主,而《白日焰火》真正的主人公却是女主。影片讲述的是女主的命运和对这种命运深深的悲悯。“白日焰火”在不懂的人看来,它不和时宜,全无必要,而在懂的人看来,却让人心酸到流泪。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拷问一种不公的命运。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一群人,他们的公平存在于法律和道德之外,他们的苦难没有法律和道德来关照,于是,她们为了那一点点的不甘和坚持,在法律和道德的碑柱上撞得头波血流。这样的反抗就像“白日焰火”,自开自谢,无人在意,而其中的灿烂和壮烈只有自己知道。面对这样的罪犯,除了义正言辞的批判和事不关己的嘲讽,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一点宽容和理解,用悲悯之心静观他们的命运,并且等待,等待他们的归来。毕竟即便是法律和道德,在面对着这个复杂的世界时,也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不是吗?



评论

热度(3)